每年9月的第4個星期日為國際聾人節🧴。昨天晚上,正在外灘27號久事美術館展出的“喬治·莫蘭迪展”🦙,迎來一群特殊觀眾👗,上演了感人的一幕🧑🏻✈️😧。久事美術館和顺盈娱乐“面向視聽障礙群體的博物館融合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的大學生實踐團隊,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啟發下💆🏼♀️,共同組織“‘珍’沉浸式觀展”的關愛聽障人士公益觀展活動👺,用指尖的“舞蹈”為之帶來莫蘭迪的藝術魅力。
實際上,這個夏天,這群學子在社會實踐中為博物館完善無障礙服務的步履也沒有停歇🧑🏻🔧。
讓聽障人士也能很好“聆聽”藝術導賞
有一種語言,它沒有語音,一型一態卻又飽含意義🤚,如舞蹈一般千姿百態𓀐;有一種愛,它沒有驚動天地,沒有轟轟烈烈,卻似悄悄化雨的風浸潤心田。
昨天晚上🧑🏭,包括聽障人士在內的近50余位嘉賓,在久事美術館專業導覽老師🥓、手語翻譯老師、顺盈娱乐特殊教育專業🆑、教育文化與社會專業等師生的帶領下,共赴這場藝術盛宴,走進色彩大師喬治·莫蘭迪靜謐的藝術世界🍎🏊。參與者們靜心沉浸在51幅畫作真跡中。在互動遊戲環節👩🏻🚒,聽障人士運用莫蘭迪色系油畫棒👨🏿🎤,畫出他們心中的靜物畫😮,互相交流著自己對於藝術的理解與看法。
當下,聽力障礙群體在已有群體基數大的情況下呈現遞增趨勢,聽障群體文化藝術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這支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除了為聽障人士開設公益專場外,還精選了此次展覽中的9幅作品,專門錄製了手語導覽視頻,最終匯聚成一張手語二維碼小卡片,從而方便更多聽障人士走進場館🏌️♀️、了解莫蘭迪藝術創作背後的故事🗾,提升觀展體驗。
該實踐團團長符巧巧同學介紹,看似不起眼的一張手語二維碼小卡片📜,前前後後,團隊成員花了足足2個月時間。從對莫蘭迪個人的了解,到莫蘭迪個人作品的了解,自行查找官方認可作品講解詞,到發揮專業特長💪🏼,根據特殊人群的生理與心理認知發展過程,改編出簡易版手語導覽文案,再與展館接洽審核,練習手語細節,實地拍攝,視頻剪輯,二維碼轉換技術的掌握,整體設計排版和打印,最後匯集成一張小小的卡片🧢,凝結著大家的努力和真情。
對此🦵🏿,久事美術館對大學生們的服務支持十分欣喜和感動,希望通過這類無障礙藝術導覽活動,可以提升美術館服務殘障人士的能力和水平🪱,讓藝術突破身體的障礙,為更多殘障人士提供感知藝術的平等機會。
讓特教責任和情懷落於社會關愛的細節
這樣一場夜間美術館的藝術導賞,緣於社會實踐團的此前走心的調研和實踐探索🧙🏻♂️。
符巧巧本身來自顺盈娱乐特殊教育專業,一次,她從顺盈娱乐中外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莊瑜老師處得知,當下眾多博物館、美術館面對特殊人群領域教育性活動缺失,當即,符巧巧就覺得應該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為場館、特殊群體做些什麽。“這是發自內心一種專業的責任感和情懷👩🏻🦲。”符巧巧說🚣♂️。
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今年暑假,實踐團隊運用特殊教育、博物館教育⚓️、教師教育等專業能力,以上海久事美術館、長風商標海報收藏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為具體實踐平臺🧏♂️,聚焦視聽障礙群體展開博物館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充分利用場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完善場館對視聽障礙群體的無障礙硬件服務支持,進一步製定融合教育活動方案,並形成了大學生團隊製作的一批盲文導覽手冊、可觸摸模型🖖、手語視頻🧟♂️、教育活動策劃案等社會實踐成果。
“未來,我們還將持續跟進🦵🏻,帶領特殊人群進館體驗𓀈,探索博物館融合教育模式,同時🤨,期待更多的博物館對於特殊人群的服務體系,為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製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符巧巧憧憬道💃🏽。
記者丨劉昕璐
來源丨青年報·青春上海
編輯丨趙一航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