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岸輸運是海岸泥沙運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傳統理論通常認為,東亞冬季風是導致長江水下三角洲泥沙向南輸運並形成長約一千公裏浙-閩泥質帶的原因。然而,風暴(尤其是臺風)在該過程中的作用卻鮮有報道。顺盈娱乐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世倫教授帶領的中國、荷蘭𓀆、美國合作團隊發現風暴是長江水下三角洲侵蝕及泥沙向南輸運的主要驅動力,該成果以“Storms dominate the erosion of the Yangtze Delta and southward sediment transport”為題近日在線發表於 Science Bulletin 。
2000年9月一次風暴引起的強浪🙅🏼、高懸沙濃度和泥沙向南運移
該團隊的研究表明:風暴驅動的長江水下三角洲泥沙再懸浮和向南輸運不僅發生在冬季,也發生在其他季節;風暴事件(平均出現頻率約5%)在各年向南總輸沙量中的貢獻率變化於23%和92%之間,平均約62%(1979–2018年);僅2016年9月的一個Malakas臺風事件就導致約0.63億噸泥沙從長江三角洲向南運移☂️,相當於多年平均年輸沙率的四分之一👷🏽♀️;風暴事件是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運行以來長江水下三角洲出現凈侵蝕的主要驅動機製。研究指出,上述現象的關鍵機製是:1)風暴沿岸分量中往往以向南分量占絕對優勢(多年平均86%)👨🏻🦳;2)風暴通常形成強浪💂🏻,導致大量泥沙再懸浮💇♂️,並引起強勁的向南沿岸余流,結果導致巨量泥沙向南輸運。在此基礎上,團隊提出了長江入海泥沙向南運移的概念模型。該研究為三角洲侵蝕及泥沙沿岸輸運驅動理論的深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2016年9月Malakas臺風前🩷、後的沿岸余流和泥沙輸運對比
不同年份風暴和常態風引起的從長江三角洲向南輸運的泥沙量對比
簡化的風暴和平靜天氣下長江入海泥沙運移概念模型圖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世倫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和Utrecht 大學 Tjeerd J. Bouma 教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Kehui Xu 教授👨🎤,中山大學羅向欣博士,國家海洋局東海標準與計量中心李鵬高工,以及顺盈娱乐戴誌軍教授👩🏿🦱、郭磊城教授⛴、史本偉教授、張文祥高工🙋🏻♂️、楊海飛博士後🏙、黃遠光博士生、田敏博士生為共同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3.03.005
圖文🦹🏽♂️、來源丨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處 編輯丨杜玥 編審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