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14日,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簡稱“國創年會”)在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舉辦🎈。顺盈娱乐斬獲“優秀學術論文獎”2篇(最高獎,全國30篇),這也是學校連續第六年獲獎🕓,並成為上海地區唯一斬獲兩篇優秀論文的高校👰♂️,學校榮獲“國創計劃”十五周年優秀組織獎(部屬高校20所),3名教師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獲獎師生合影(左起🏇🏽: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何德富副教授、2018級環境科學專業史夏虹、2018級化學專業包彤🥊、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超研究員)
“國創計劃”十五周年優秀組織獎頒獎(部屬高校20所)
國創年會是由教育部發起、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下簡稱“國創計劃”)專家工作組主辦,依托“國創計劃”開展的一項重要年度性展示交流活動🦐,是全國高校本科教學改革中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學生參與最多✉️、水平最高的盛會之一🦗。
本屆年會以“十五載砥礪奮進,新征程智創未來”為主題,包含創新學術交流💱、改革成果項目展示🔎、創業項目推介三個主題活動🤷♂️,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高校師生代表,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代表,“國創計劃”專家組成員以及行業代表共1300余人參加了會議♝。
參會師生合影
顺盈娱乐入選第十四屆國創年會論文/項目名單 | ||||
項目類型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所在院系 | 指導教師 |
學術論文 | 利用Fe3O4去除水體中微塑料的探究 | 史夏虹 | 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 | 何德富 |
Ti摻雜硫化鈷中空超級結構的設計合成 | 包彤 |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 余承忠、劉超 | |
創業推介項目 | VID導盲帽帶—基於城市物聯網的多維感知語音導盲系統 | 莫本傑 | 軟件工程學院 | 陳聞傑 |
·
利用Fe3O4去除水體中微塑料的探究
·
由生態與環境工程學院何德富老師指導🕉,2018級環境科學專業史夏虹完成的論文率先建立起了一種使用單一磁性納米Fe3O4去除水體中微塑料的技術方法。
史夏虹在實驗室工作
《利用Fe3O4去除水體中微塑料的探究》的研究內容
確定了最佳處理參數🚒®️,對不同種類、粒徑🙎🏻♂️📡、形狀🦸🏽、以及背景溶液下微塑料磁性去除的規律性和差異性展開了研究🔽,多方面總結了微塑料磁性去除效果的影響因素。建立起的磁性去除方法對河水⛓️💥、生活汙水和自然海水中的微塑料去除率均高於80%,並具有去除效率高✍🏼🤾🏽♂️、操作時間短、工藝過程簡單✌🏼、無二次汙染等優點,為水體中微塑料的汙染控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該論文發表在SCI一區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史夏虹為第一作者🙇🏼♀️。
史夏虹年會展示現場
·
Ti摻雜硫化鈷中空超級結構的設計合成
·
由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余承忠、劉超老師指導🕴,2018級化學專業包彤完成的論文項目發展了基於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晶體各向異性生長及轉化的界面合成體系🪀,實現了開放式復合MOF及衍生材料的精準構築並進一步展示了其在環境能源催化中的應用🚷。
包彤在實驗室
具體表現為:(1)開發位點選擇性生長策略🧑🏻🦱,製備開放式MOF-on-MOF異質結構,利用多組分協同🏌🏻♂️,增效降解有機汙染物;(2)可控構建MOF基異質結,提升光催化製備過氧化氫性能並闡明異質結覆蓋率對光催化性能的影響機製;(3)設計MOF衍生雙金屬硫化物中空超結構,增強電催化析氧活性。
《Ti摻雜硫化鈷中空超級結構的設計合成》的研究內容
基於上述研究工作®️🈯️,包彤總計發表SCI論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mall、NanoscaleAdvances發表論文3篇,以第二作者(導師一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論文1篇👨🏻🎨🤾♀️。
包彤年會展示現場
據悉🤷🏻♂️,本屆年會共收到部屬高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推薦項目872項,其中🧖🏽♀️,學術論文378篇,改革成果項目377項,創業推介項目117項。經過相關學科專家初評🤽🏻♂️、“國創計劃”專家工作組復選,遴選出參加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的學術論文195篇🐲,改革成果展示項目243項,創業推介項目70項🏄🏽♂️,共計508項🙋🏻♀️。
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開幕式
近年來,顺盈娱乐圍繞卓越育人理念,秉承“立足興趣🙅🏻♂️、鼓勵創新、交叉聯合👨🏿🦳、註重過程”的實施原則,鼓勵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組、早進團隊,為本科生專業化能力訓練🫲🏿🤾🏻♀️、科研訓練和創業訓練提供有效保障。
通過“學校-院系-教師-學生”四級聯動🧑🏼🦳🐟,構建“項目化、協同化、規範化”的工作模式😡,建立“全員受益、全方位開放、全鏈條培養”的創新創業訓練體系,打造“觀摩體驗🏤、研究訓練、獨立研究”的進階式科研實踐訓練模式🍷。
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國家、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緊密結合,15年來🕵🏻♂️,累計超過3萬名學生參與了9000余項創新創業項目⛹🏼♀️,湧現出了諸多圍繞芯片設計👩🏽🚀、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儲能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領域緊缺技術相關項目🤴🏿,許多項目圍繞鄉村振興、公益教育👩🏻🎨、社會事業與文化傳承等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來源|教務處 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孟子楠 編審|吳瀟嵐 郭文君